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中的第82—86页。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4.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中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2.教学说明方法,不要单纯地讲理论知识,而应结合具体的例子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让学生做到会判断,会用即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2.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难点1.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教学突破1.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征。2.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说明方法,让学生直观理解说明方法,从而能在以后的作文中加以运用。3.比喻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造句练习加以巩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2.准备好授课内容3.制作多媒体课件4.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学生准备1.做好预习,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初通文意。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3.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根据情境,进入新课学习。2.检查预习,生字词教学。2.做练习巩固生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思路。4.研读赏析。4.研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语言。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约分钟)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教学(约分钟)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思路(约分钟)四、研读课文(上)(约分钟)种类云的形态天气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晴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阴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云雨积雨云形成高大的山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光彩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进入新课学习。2.研读课文(下)。2.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归纳写作特点。3.学习写作技巧。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约分钟)二、研读课文(下)(约分钟)三、总结,做练习(约分钟)本课总结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本课除了让学生学习到了语文知识,如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比喻等,还让学生学习了一些自然常识,并养成了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板书设计看云识天气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二、关于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的谚语。让学生搜集几句有关气象的谚语,并和同学交流。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崩塌()卷云()匀称()瞬间()模糊()日晕()点缀()朝阳()2.解释下列词语。隐没:________阴森:________连绵不断:________征兆:________谚语:________预兆:________预报:________3.选词填空。(1)卷去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________(A.常常B.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