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符健奇品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也要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有效地利用品德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能通过品德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下面我将结合我品德教学的经验,就品德教学中的历史常识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一、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心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三、培养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达赖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四、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