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和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有的风情。2.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3.过程与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2.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有的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观赏影片剪辑《五朵金花》中《三月街热闹场面》和《蝴蝶泉边》2.请学生谈谈欣赏影片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导入云南有着旖旎的风光,有着众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有着美丽浓郁的民族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4.作者简介(屏幕显示):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月下小景》等,中篇小说《边城》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爆发后,取道湘西去云南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浏览课文2.请同学谈谈对云南的歌会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问题提示:(屏幕展示)a.本文介绍云南歌会的几种形式?哪几种?(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教师补充。)要点提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b.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学生先浏览课文,教师放两个场面片段:山野对歌和山路漫歌片段。学生看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要点提示: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写唱歌的人)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优美的环境)金满斗会——民歌传承(唱歌的场面)三、研读探究。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内容特点写作手法要点提示:内容特点写作手法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山野漫歌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重点写唱歌的环境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重点写唱歌的场面2.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