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课题《隆中对》课型新授课时序数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媒体教具常规课时2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shēnchāngjué信大义猖獗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备三顾:凡三往,乃见。曹孙记分析政治形势荆益事中将军优势亮对策: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记对制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言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作业布置课后1-2教学反思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班语文教案课题《隆中对》课型新授课时序数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