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塘中学初三语文学教案课题:出师表学习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难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预习·导学:(1)反复通读文章至熟练,找出自己认为最应该识记的字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及多义字),写在下面(记忆下来):(2)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词语量,因此有每学一篇古文中,我们都会有针对性的识记一些字词。请大家通读这篇文章时回忆一下,在《出师表》一文中,有哪些我们曾经学过的文言文的实虚词,请把你印象中最为深刻的词语写在下面,并写出是什么意思:(3)请通过各种手段,试着查找课文的有关资料(看谁找的多且好):提示:可以是相关诗词,故事(关键词即可)……(4)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或是你自己赏析出来哪些内容?分别写在下面:(5)"表"的有关常识:学习·研讨一、导语调整三副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可连线)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引入课文二、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友情提示:围绕"出师"二字来分层次问题: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四、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样的要求的?(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译1-2段)1.你认为有哪些难点词语: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请将自己的见解定在后面:)(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4.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6.总结:六、布置作业: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B.预习翻译3-7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默写二、1.指导朗读课文3-5段,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包括字词):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师生共同分析: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分:(1)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分析第二部分:1.引入: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教师补充几个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3.根据课文复述诸葛亮的经历: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