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学案(1)学习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2.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字词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字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学习重点:1.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2.重点把握“词语修辞”。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读: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这段文字,悉心领悟、体味它的妙处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你觉得这段文句美吗?美在哪里?(这段文句显得奇崛而有创意,它表现在的音乐美,节奏的明快而叶韵;表现在它的内涵美,深蕴而含禅理;表现在它的句式美,整齐而富变化。语言的节奏和和思想的哲理以及坦荡的心境自然吻合,使文句达到了无以企及的美。)美的语言,一定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而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导学、导思:一、谈到“修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即: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1.狭义的修辞:指运用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等)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2.广义的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还包括炼字、炼句。炼字就是对词语进行选择和搭配炼句是着眼于句子的选择。二、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1.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针)、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与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例如:《关雎》中,“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再加上诗中平仄相间,表意幽默,可谓荡气回肠,动听悦耳之极。请说说下面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音词“轻轻的”,三次反复使用,使我们感觉到作者那种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康桥的心理;“来”“彩”二字押韵,读来流畅上口;节奏整齐中富有变化。)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使人听了“好像吃了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慰贴”。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一)、音节的配合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1)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历。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秦牧《土地》)(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上面例(1)中的“捡拾”如换为“捡”,“播种”如换为“种”;例(2)中的四个单音节词随便更换一个为双音节词,就不再有匀称整齐的效果。为了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还可利用叠音词。例如:(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2)苏州网狮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3)杭州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二)、声调的协调所谓声调的协调,就是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