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之三学习目标:1.紧扣课文内容,联系语境,品味关键语句(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学会深度挖掘语言内涵,体会词句学习必须联系语境而且并不简单的奥秘。2.语言的品味是思路探究和主旨把握的基础,当把语言品味发展到极致(即品味的水平和技巧高超到炉火纯青)的时候,里面可能已经包含着思路的探究和主旨的把握了,因为我们品味的语言往往就是文中关键的语句,它很可能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也很可能是体现行文思路的内容;而品味语言的诀窍又是:联系语境,咬文嚼字(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班级:初三(3)班授课人:授课时间:2005年9月教学设想:品味语言包括词语的品味,句子的品味和段落、篇章的品味;从另外的角度看,还有词语感情色彩的品味,词语使用范围大小的品味,和语体色彩的品味,还有不同文体语言色彩的品味。从词语、句子到段落、篇章基本呈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思路,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所以,品味语言如果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要遵循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品味语言,①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想想文章中使用这个词是否比用另一个词好,是否可以改用另一个词;②要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辨别词语是否用得恰到好处;③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这是品味词语的基本方法。比较,既可以从词的意义(轻重、褒贬、范围)入手,也可以从词的用法和语体风格等入手。为了品味词语,要熟悉课文,勤查词典,从中选择合适的义项,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出恰当的理解,而且可以积累词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是一篇翻译文章,对于这类文章,词语的品味一定要慎重,因为翻译的文章存在一个翻译者表达功底厚薄的问题,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以品味语言为主的文章应该是中国的名家名篇。本文由于上海版的译文相对较好,所以,还是值得品味语言的,但以句子品味为主。教学过程一、导入好的文章往往是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着独到的地方,认真品味、推敲文章的语言可以学到运用词语的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板书课题《给女儿的信》和作者。二、阅读检查预习:①指名朗读有关童话内容的部分。②文中“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请根据语言环境回答,“这种思想”指的是什么思想?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当你是一个明智的人时,你才是幸福的(必须是三句都包括在内,因为有“跳动”一词在牵引着,能够让心跳动的东西应当包括后面两句)。③请问:“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明明只有14岁,他怎么要强调自己的女儿是一个女人了,“女人”和“女孩”到底有什么区别吗?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如果你思考过这个问题,请给大家说说你的思考结果是什么,如果你还没有思考,请现在思考一下。……三、解读㈠当你读过本文以后,你欣赏文章里面的哪个句子(或哪些句子)?请你起来读出这个句子,然后对大家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是什么(这也是一种品味的方式,这种品味由学生实现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学生的品味可能比较随意和肤浅,教师要及时“引导”——修正、补充,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顿悟)?……㈡指名朗读全文,或引导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或朗读前一定要有所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文,从中找出最关键的语句(同时提示:所谓最关键的语句就是指那些表达了主旨,能够统领全文,对准确理解全文主旨有帮助的句子,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同时说出你认为它是关键语句的理由。……①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②然而只有(去掉可以吗?为什么?)当你是一个明智的人时,你才是幸福的。(关联词语的品味)③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④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