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开启创造之门,让想象飞起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德州市第十中学宋彦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从知识水平上看,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很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实际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课文的题目是什么?(一生答:答案不止一个。其他学生附和。)(我想,这不正是学生缺乏孤立思维能力的表现吗?于是我决定因势利导。)师: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就是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生答:毛毛虫愚蠢。毛毛虫没有寻找新路的精神。)(一石激起千尺浪。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求得生存。动物如此,我们人呢?(生答:也要勇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无论对人类,还是对动物,创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你知道哪些创造发明家,又了解哪些发明创造的故事呢?(学生踊跃回答。)(从学生的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愿意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师:那你认为什么是创造呢?(学生沉思,片刻后陆续举手。答案不一。)师: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观念,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诞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更谈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创造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课文的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找一找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学生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疑答难。学生问题有许多很有价值,例如:一生问:课文中说“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那“数学和插花”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陆续说出插花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与数字的关系等等。在讨论中,学生不但意识到了插花与数学的关系,而且认识到它与文学、艺术等都有关系,因而感受到了各门知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质疑的情境中,学生思维得到开发,问题意识得以培养。)三、理清文章内容师:课文的题目与创造有什么关系?(生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的前提。)(师板书:前提)(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注意。)师:如何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呢?(生答: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师板书:创造性思维)师:创造性的思维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第5、6自然段。(生答:创造性的思维有三个要素:知识的积累、活用知识、还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