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第二课时(一)本课目标:1.赏析后两首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各首词的特色,了解词的基本常识。(二)教学流程:1.复习导入:2.课前执身:小组内交流各人的读诗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前不看材料说出来。3.合作探究⑴整体感知:《西江月》作者描写夏夜行走上饶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了丰收美景,抒发了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天净沙·秋思》仅用了28个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词中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⑵四边互动※听两首配乐词的录音,然后问:你了解什么叫词吗?◆明确◆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称“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两首词的词牌名分别是《夜行黄沙道中》和《天净沙》。说到词,一般只提到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这两首词按字数分属于词中的哪一类?◆明确◆属于小令。因为词是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以上至90字为中调,超过91字的叫长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地点的词还可以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两首词分别为50个字和28个字,都是小令。※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你是从佬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有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何又要夜行?◆明确◆白天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今年是个好收成。※参照上片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揣摩下片内容。提示同学们最后两句词与注释有何不同?◆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与众不同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了。都是可补充说: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对照注解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中的情景,并说一说你感受。◆明确◆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作者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鹊已经回巢,不时的鸣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槔流水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面对即将西沉的夕阳,异乡人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可见亿的乡愁何等的浓重!4.达标反馈⑴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几处/早莺/争/暖树B.海日/生/残夜C.断肠人/在天涯D.稻花香里/说/丰年⑵《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是,代著名的5.学习小结(三)、课后学习完成作业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四)板书设计:西江月写景烘托: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真情流露:热爱祖国避雨惊喜兴趣盎然天净沙景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愁思: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