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水南路小学莫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3.展开想象,具体描绘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这两句诗的所描绘的意境。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1.展开想象,具体描绘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这两句诗的所描绘的意境。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回忆一下,课文围绕草原写了哪些内容?(草原的美景和草原的人)分别写了哪些草原的美景呢?草原的美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难怪老舍先生也忍不住写了(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这样的诗句。(二)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还知道那些诗句是送别的?(三)课件出示,配乐齐读。夕阳已经西下,为什么蒙汉人民还不忍分别呢?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来感慨草原人民的特点,你会用哪个词?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草原的人?二、自主学习2-5段(一)快速浏览2-5段,文章写了几个场景来表现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二)再次默读2-5自然段,这些场景中,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蒙汉人民之间深情厚谊,请你用笔画一画,并用笔在书旁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三)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任务读书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2.展示交流:(1)交流“迎客”导学:蒙古族人民是怎样欢迎远客的?谁来交流你感受深的词句?品词析句:“忽然,……看见了几座蒙古包。”相机解释:襟飘带舞引背:蒙古族人民几十里外来迎客,这样的深情厚谊,让我们铭记在心,永久珍藏,好吗?(2)交流“相见”导学:蒙古包外,蒙汉人民相见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谁来交流?品词析句:“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团结互助。”(3)交流:“款待”(课件出示蒙古族食物)导学:蒙古族人民用什么食品来款待我们?怎样款待的?谁来交流?品词析段。导读:谁来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齐读。(4)引读“联欢”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姑娘们表演了……。客人们也……,并且要……。(5)想象“话别”情境(配乐)此时,假如你是蒙古同胞,你会说:-----------------------------------------假如你是汉族同胞,你会说:--------------------------------------------------谁再来说说这幅图上画的景色?是啊,此情此景,难怪老舍爷爷也要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过渡:我们跟随老舍爷爷的笔触,领略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假如你游览了草原,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把草原写得这么美?怎么办?三、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一)浏览课文,同桌讨论: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在写什么?2.作者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3.四个场面描写中,哪几个场面写得详细?哪几个场面写得简略?4.自主学习5.展示交流。四、小结看来,大家确实体会到了蒙汉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我们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团结互助,才能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担当起民族友谊的使者,在生活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三、作业:小练笔:校园一角要求:按“景——人——-情”的顺序写,注意动静结合。板书设计:16草原借景抒情景美-------------------------人更美(蒙汉情深)写法天空可爱热情远迎情景交融一碧千里激情相见写景有序羊群似花盛情款待抓住特点小丘柔美尽情联欢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