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检测\s\up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废井田,开阡陌1.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2.下图反映的土地制度,到春秋时期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C.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现象D.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B.增强了鲁国的国力C.开中国税制之先河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训练点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5.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6.“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无意中揭示了当时()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7.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A.是否拥有土地B.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C.拥有土地多少不同D.经营方式不同8.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一换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崛起C.城市化程度加深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训练点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9.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D.庄园经济盛行10.一般情况下,佃农与地主在地租收缴问题上出现纠纷时,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是()A.双方订立的契约B.当时民众的意见C.皇帝的圣旨D.当地政府的司法惯例11.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宋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12.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③答案1.B井田制的实质是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A项出自《礼记·礼运篇》,描述了禹之后的社会情况,是原始社会公社制度解体的反映,C项反映的是土地兼并,D项反映的是屯田制,只有B项是对井田制实质的描述。2.A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故选A项。3.A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即经济基础发生改变,这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4.C解题关键是把握题中限定条件:“商朝”和“农耕生产”。A项是商朝的刑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D项是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井田制的内容。5.C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6.C本题考查井田制的瓦解。材料中的“我能为君辟土地”即说明井田制瓦解,把握材料中的“无意中揭示”,可见要选不是孟子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或材料直接反映的,故选择C项。7.D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二者都拥有土地,排除A项。都需要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地主将其转嫁给租种自己土地的佃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