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讲读);我的信念(自读)学案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1.阿长与《山海经》(讲读)2.我的信念(自读)二.学习新课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悟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感情。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3.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写人方法。4.体会文中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对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二)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选材时要详略得当。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3.重点研读关于《山海经》一节,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内容1.文学常识: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0多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文体:记叙文出处:《朝花夕拾》2.时代背景: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和鲁迅一起生活到鲁迅上学以后这样一个漫长的幼年时期。对鲁迅幼小的心灵成长影响最大,印象最深,除了他的家族长辈和兄弟外,就要数长妈妈了。在《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等散文中,多次提到这位已故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长毛”“花绿头”等故事;鲁迅晚年时专门写了本文来追怀她。3.掌握以下字词:憎恶()絮说()惶急()烦琐()骇破()掳()炙疮疤()()()诘问()惧惮()陆玑()疏懒()渴慕()霹雳()震悚()粗拙()诗画舫()郝懿()行孤孀()4.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作者围绕阿长写了她“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等儿时往事,刻画了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热情、爽朗、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长妈妈给“我”的关爱,以及作者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深切的怀念之情。5.结构层次:全文共31段,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2)叙述阿长留给我的印象及名字的来历。第二部分:(3—12)叙述琐事及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第三部分:(13—18)讲“长毛”的故事,叙阿长的神力。第四部分:(19—29)主要写得到《山海经》的前前后后。第五部分:(30—31)抒发我对阿长的深切怀念。6.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围绕阿长写的几件事中,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成为全文的中心。(2)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写了下层劳动者的她的饶舌、多事、思想性格中的消极落后的东西,更写她的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阿长寄托了真诚的善良愿望。教我做人的道理虽然有些愚味,但都是出于善良的动机。在买《山海经》中,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细致,对孩子的愿望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心愿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作者的感情变化由厌恶,瞧不起到敬佩怀念,这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3)语言特色:a.朴素而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文章笔端带着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明显的外露,也不是作者直接出面表达,而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出语似平静,而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深长的意味。b.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与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的紧张心情。“长毛”一节的神力,读后令人忍俊不禁。但是,当长妈妈高兴地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就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更为真实而深切。我的信念(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语言特色,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2.感悟字里行间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3.学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二)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质朴、简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