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生物进化的动力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1.概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2.掌握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学生用书P72]一、选择是进化的动力1.人工选择――→――→2.自然选择同种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个体――→――→3.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二、种群的变异性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是不定向的。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基因型。2.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三、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1.含义(1)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2)基因频率=×100%。(3)基因型频率=×100%。2.相关计算(1)若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p+q=1;(2)若基因型AA、Aa、aa的频率分别为D、H、R,种群总个体数为N,则p=D+1/2H,q=R+1/2H。3.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所决定的。4.促使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等。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2)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这里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畸变(×)(3)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通常不处于遗传平衡状态(√)(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5)环境改变诱导生物产生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变异得以保存,因此变异是定向的,选择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学生用书P73]1.比较人工选择自然选择选择因素人自然环境选择对象家养生物自然界中的生物选择目的满足人们需要适应当地环境选择手段人工挑选生存斗争进化速度较快十分缓慢结果培育出人类需要的新品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2.自然选择的几个问题(1)选择的对象:从分子水平上,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着种群中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2)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3)选择的手段:生物繁殖产生的大量后代与有限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并加剧生存斗争。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个体生存下来,从而完成一次自然对生物的选择。(4)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选择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1.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选A。由图可知中间体色数量最多,应是其最适应环境,生存几率高,故A正确。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数量少,但不能说明繁殖能力弱,故B错误。也不能说明是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少,故C错误。中间体色是原本就有的性状,不是新形成的,是在自然选择中留下来的,故D错误。2.(2017·浙江4月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变异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解析:选C。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自然选择才产生的,而是在自然选择之前就已经出现,所以不能说自然选择导致变异,故A错误;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错误;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故D错误;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故C正确。自然选择学说中有关“变异”的分析(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类型[学生用书P74]1.根据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