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十选考材料解析题[题型解读]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摒弃了自选模块,这将给命题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可以在试卷的材料解析题中体现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的教材内容。浙江省的选修教材分别采用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2015年至2019年近几年的选考材料解析题中,选修与必修的知识相结合,将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历史等学科能力。[考题例解](2018·11月浙江选考,T33)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沈垚《落帆楼文集》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不能只列观点,不加阐述)[审明立意]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以宋代前后,商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和“胡焕庸线”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人地位的变化、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明清时期“胡焕庸线”以南有代表性的建筑所体现的商业文化特色的认识。[审清设问](1)社会地位(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作者的主要观点。(2)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信息内涵](1)材料一:宋代前后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2)材料二:“胡焕庸线”两侧在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经济格局及建筑特色上的差异;当今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解答方式](1)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提炼(概括出观点)。(2)阐述(阐明陈述,详细解释,述说或论述,某个或某些观点)。[定位知识](1)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2)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与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建筑、商帮及其商业文化特色。[答案](1)社会地位: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主要观点: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2)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选择阐述②:平遥古城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诚信不欺”。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备考策略]1.聚集教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的特点分析来看,基本知识点源于教材。因此,要求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