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灵璧中学高一地理城市化导学案新人教版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了解其进程及差异2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3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城市化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1城市化的进程2采用资料与图像的对比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多媒体、地图、参考书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第一课时<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灵璧城市用地变化,灵璧以前是什么样子”等师生交流1)在学生的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提出: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言之,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拉力:哪些?推力:哪些?)2)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请问这是依据什么划分的?教师复习:小城市:<20万(市区非农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大城市:50万-100万特大城市:>100万通过城市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知识的及时巩固有助于学生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教师点拨:通过影像资料、地图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明显的变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第③点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4)所见所闻:学生交流城市化带来的生活变化,发表自己见解。<信息传递,过渡承转>资料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单位:%)1950年1980年2000年世界293947发达国家506772发展中国家172544资料2: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配情况:(单位: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60年62521980年1031192025年(预计)153486资料3,以美国为例,50年代后不同年份郊区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万)1950年1960年1970年400060007600除洛杉矶以外的12座最大城市,1950-1971年城区人口:由2625.3万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由1463.5万增到1714.7万资料4:人教版地理必修2P3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问题探究,实例分析>1)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动一动:学生动手设计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常见问题初期阶段的认识深化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资料1、2、3作为补充资料对于教材中的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理解有帮助,同时通过图表的组合,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中期阶段后期阶段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3)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市化。5)提供图片: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要求: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