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格局概况1.定义: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特征:①全方位:向所有国家开放②多层次:6个层次③宽领域:经济、文教、体育等3.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目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①时间:1980年②数量:5个A广东:深圳、珠海、汕头1980年建立B福建:厦门1980年建立C海南:海南岛1988年建立③倡议:邓小平④影响:A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B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C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突破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时间:1984年②数量:14个●江苏:连云港、南通◆最北:秦皇岛;◆最南:湛江;◆最西:北海;◆最东:上海③倡议:邓小平④目的: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①时间:1985年②地区:(北南)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③影响: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4.经济技术开发区①时间:1988年②数量:49年●江苏: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③目的: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5.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①时间:1990年②原因:A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B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③目的:A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B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④影响:A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B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走出去”战略①时间:20世纪末②目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③内容: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有哪些?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锁国、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