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苏联的建立和解体1.年12月30日,、、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识图)2.年,苏联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3.年12月21日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了《》,标志着苏联实际上已经解体。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社会主义工业化1.时间:年2.特点:优先发展3.内容:①主张采用高度集中的,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和;②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的要求,为它提供。4.原因:①为增强国防力量,应付国内外战争危机,巩固政权;②苏联经济落后,重工业不发达5.影响: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2>农业集体化运动1.时间:年2.原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粮食供应困难3.内容: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②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4.性质:生产关系的变化5.影响:①30年代初农业集体化出现高潮,年被宣布为全盘集体化的一年,②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了他们强烈不满和抵制。③但是农业集体化运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资金,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五年”计划的执行1.特点:优先发展2.目的:从年起,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3.成就:①年苏联完成一五计划,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变成。(识图:一五计划的标志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②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③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而中断。在一五和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确立起来。<4>1936年宪法的颁布1.背景:①在和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②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和消灭”,“所有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2.内容:①苏联是国家;②它的经济基础是和。3.影响:①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式。即斯大林模式,又叫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标志:2.形成的原因:①在外部受到和威胁;②国内受到与制约。③个人因素;3.体制的特征:4.评价:<1>历史功绩: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新型的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和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②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苏联成为,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为后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2>主要弊端:①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它不仅不适用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利于二战后苏联自身的发展,后来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历史原因。②政治上:A高度集权,破坏,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B干部职务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C对斯大林的盛行。③经济上:A国民经济比例,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和;B通过高度集中的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关系和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和的发挥;C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