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主备人审核人教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力求弄懂课文大意;2.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词语:笃、索、舆、径、素、卒、俱等;3.感受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大意。教学难点:文言词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子猷(yóu)病笃(dǔ)索舆(dú)掷地(zhì)恸绝(tòng)亦卒(zú)径人(jìng)奔丧(sāng)了不悲(liǎo)弦既不调(tiáo)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五子猷、子敬俱病笃(都)((病)重)(2)语时了不悲(说话)(完全)(3)便索舆来奔丧(轿子)(4)子敬素好琴(向来,一向)(5)便径人坐灵床上(直往)(6)月余亦卒(死)(7)何以都不闻消息(为什么)(8)弦既不调(协调)(9)因恸绝良久(于是,就)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1)何以/都不闻消息(2)此/已丧矣(3)语时/了不悲(4)便/索舆来奔丧(5)子敬/素好琴(6)便/径人坐灵床上(7)因/恸绝良久(8)月余/亦卒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5.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睹物思人,惮念死者。6.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又想表现什么主题?(理解、概括、表达)文章主要写了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悲二次备课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借此来表现了猷和子敬之间深切的兄弟之情。二、学习·研讨1.导入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惹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地等等。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提高文言语感。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给下面的字词注释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3.语时了不悲。语,动词,说话。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既,已经。6.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亦,副词,也。卒,死。5.了敬之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6.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①早知将不久于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②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7.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已久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各种极为深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薄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三、课堂总结1.一词多义死亡人琴俱亡用遂以名楼(《于园》)亡以逃亡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把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气息中止因恸绝良久一向子敬素好琴绝素断沿溯阻绝(《三峡》)白色看红装素裹(《沁园春·雪》)死月余亦卒卒终于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2.重点字词。笃:(病情)严重。例句:俱病笃左右:身边跟随的人。例句:子猷问左右。何以:即“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