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反思与总结本专题是必修三理论含量最高、难度最大、与现实联系最密切一个专题,也是今后重要考点专题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但刚接触这一专题,感到无从着手,因为部分内容教师以前较少接触,学生初中阶段也没学过,缺乏必要基础知识铺垫,如果仅按教材标题、顺序讲解,学生感到茫然,似懂非懂。那么,每节究竟讲些什么,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轻松、高效,又能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本专题教学做了如下探讨:一、把握主线、有效整合该专题一至四节标题原为“启蒙中的觉醒”、“神权下的自我”、“专制下的启蒙”、“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标题与内容不全吻合,老师感到困惑,学生更是不知所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主线,把四节标题做如下整合:第一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时代;第二课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第三课西方人文精神的成熟——启蒙运动时期;第四课西方人文思想的扩展——浪漫主义时代。通过对标题调整,把西方人文精神产生、发展、成熟、扩展这一脉络清晰展示出来,学生一看,豁然开朗,理解和掌握就方便多了。二、分清时段、突出特征针对四个时期,将每一时段人文精神特征、内容、影响等方面让学生根据教材先梳理,然后教师归纳总结。(一)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1)核心(特征):人文精神,即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2)矛头:神灵和自然(3)代表: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尺度”,把人从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但此时对人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尊崇理性和自由,对人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理性,将西方古代人文精神推向高峰。(4)影响: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中心,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存在价值和自我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否定神的权威,突破神和自然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开后来启蒙运动之先河,为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创立提供借鉴。(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14—17世纪)(1)核心(特征):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提倡科学,追求知识。(2)矛头:基督教神学但丁《神曲》歌颂人的伟大,揭露教会贪腐薄伽丘《十日谈》讴歌人性、讽刺教会;批判等级观念,提出人类平等(3)代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颂仁爱和友谊,提升人性高尚与尊严。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主张信仰得救,思想自由,把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4)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三)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思想(17—18世纪)(1)核心(特征):理性主义,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判断,否定神的旨意。1(2)矛头:封建主义、教权主义霍布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反对君权神授、封建专制英国:洛克:主权在民、限制公权、三权分立反对暴政、提供理论(3)表现:伏尔泰:自然权利学说、开明专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国卢梭:人生而平等、主权在民狄德罗: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德国:康德思想自由、人非工具(启蒙真谛)(4)影响: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四)浪漫主义时期的人文思想(1)核心:推崇情感,主张想象力的创造性发挥,坚持美感第一的美学标准。(2)矛头:理性主义(3)表现:凸显人的情感和个性;让人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密切与自然关系,重新确立对自然的尊重态度;对不同文明保持一种宽容心态。但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4)影响:引起欧洲思想界震动,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三、纵横对比、深化理解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找出相关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