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纸船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培养学生热爱、孝敬父母的高尚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年轻的学子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中她写下一首思念母亲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二、预习检查1.检查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叠dié抛pāo天风:大自然之风。吹卷:吹动翻卷。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三、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等。四、课文研读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第三节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