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一生物下册《6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龙东南联合体第九次教研活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基因工程的原理既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生物工程方面的内容,又是生物工程中四大主要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其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和复杂,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前沿科学。为了避免与《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基因工程的内容重复,教材没有过多地展开介绍,因此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定位在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过程和方法上,而不必引入过多的专业术语和详细的操作技术,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避免不适当的发展,增加深度和难度。二、学情分析对于基因工程,学生并不陌生,不仅大众传媒上常有介绍,市场上销售的食品中,有的也标注了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标记或文字说明。本节在学生对基因工程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描述基因工程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知道基因工程的工具和操作步骤;学生对书中的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能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信息解决课内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模型的活动来模拟DNA分子的重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步骤的同时,切身体会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基因操作的基本工具,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基本观点;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用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1.重点及依据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基本步骤。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生物学素养,确立其为重点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赏识。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既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学习融为一体,也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典型事例,并能主动探究,加以创新利用,避免将学习与实践生活脱离开来,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领先,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本节可以采用“自学——合作——教师引导——师生总结”的学习策略。六、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基因工程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教师参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编辑成构建重组DNA模型的文字指导,复印后发给各组。2.课堂探究导入:展示资料:蛛丝和生物固氮。学生展开想象,提出解决办法。认识杂交育种的局限性。新课探究:一、基因工程的概念指导学生找出基因工程的别名、操作对象、操作水平、原理及结果(优点)。请学生阅读教材P102页和P103页第一段,并思考回答问题:(大屏幕展示问题)(4)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连接的是磷酸二酯键,还是连接氢键?(5)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以产生几个黏性末端?二、基因工程的工具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在学生阅读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讲解,解决难点问题。质粒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学策略是师引导讲解。各小组制作并展示重组DNA模型,进一步理解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和特点。三、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3、练习(略)4、课堂小结结合简明扼要的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5、课后活动学生搜集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及其价值的资料;搜集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安全性方面的报道、法规等资料。七、板书设计(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