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复习时间: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所有知识点2、提高文言阅读水平3、熟练掌握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1、文学常识、字词、翻译、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强化培养文言阅读能力复习过程:1、学生做中考题两篇。2、教师做点评,强调复习重点。3、教师引导复习,学生自由复习。4、针对性练习,侧重比较阅读。强化训练习题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二、.解释文中的词语。⑴欣然:⑵念:⑶寝:⑷但:(5)遂(6)空明(7)相与(8)中庭三、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四、内容理解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4、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5、文章含蓄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10.“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11、理解填空(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是。(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二是。(5)“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12、选择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五、比较阅读(一)阅读《短文两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