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基础知识。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意义。教材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之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②通过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4、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本课的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了水循环的过程。大量的图片,展示了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类生活,生产所起的作用,水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美景,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法指导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投影展示的图片、资料,将抽象的水循环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四、教学过程1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投影资料】【引入新课】【学生活动】【教师总结】【过渡】【自主探究】【学生观察】【板书】【学生活动】湘江史上最干旱河床见底可种菜.flv记者2010.08.14报道:湖南省正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湘江株洲段出现57年来最低水位,部分江段彻底断航,全省8.3万多人出现饮水困难,江河水位持续偏低,甚至危及湘江部分城市的取水、用水安全。湖南省气象部门预计,冬旱还将延续,有可能持续到明年1月底。为什么碧水连天的湘江,逝去了往日撩人心魄的磅礴气势?久旱不雨使地表径流锐减出现罕见的干旱,降雨、地表径流这些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想一想:天下雨时,掬一捧雨水,想想这些水是哪里来的?乌云、冰川、长江、大海、湖泊、呼吸、身体、土壤、生活中排放的水等等.下雨,只是水天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大自然的水究竟是怎样循环的呢?模拟水循环实验展示实验如下:1、如右图,在一只玻璃水槽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部(为加快实验速度,增强实验效果可用温水)。2、在一只小烧杯中装满干黄沙,放在水槽的中央。3、用保鲜膜盖住水槽口,并用橡皮筋扎住。4、用一块小石头压住保鲜膜的中央,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烧杯正上方。5、将水槽放在射灯(或阳光)下照射,过几分钟后,观察小烧杯中的黄沙和保鲜膜。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并总结水循环的概念1、保鲜膜上有水珠凝结。2、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3、保鲜膜上的水珠往装沙的小烧杯“下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