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王安石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材料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3)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题实际上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从时代要求回答,可能性从王安石本人入手组织;第(2)题从一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第(3)题探究主题应围绕“青苗法”展开。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具备了改革者的素质。(2)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3)所拟题目要规范、切题。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也用不着追问他荆国公王安石介甫是否贞忠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材料三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黄仁宇提出了什么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抓住材料一中“冗官”一词,结合所学回答原因。第(2)题从“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这一措施是募役法,结合所学回答作用。第(3)题抓住材料三中“筹划不合实际”“无从着手”等关键词,概括得出。答案:(1)现象:“冗官”。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和官员,但矫枉过正。(2)王安石认为募役法最重要。积极作用: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3)黄仁宇认为是技术上的原因,即改革策略、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3.(·江苏,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