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探索一、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内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利益关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造成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公害;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受到很大的损害。”[1]这些党内道德失范造成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产生质疑。于此,笔者想从两个方面回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一方面,在“美德可教性”的基础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当前,在美德可教性基础之下,我们党内仍然存在着许多党员道德失范的行为,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党员自身仍然处于“主—客”模式之中,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主体接受能力不同,即不同主体在同等道德教化条件下由于自身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不同,最终呈现出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二是主体道德行为实践的不同,即假设不同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同,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主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致使主体最终表现不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未来前景光明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改革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主体,也随着改革的车轮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尤其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力度以及频频“亮剑”的举措,说明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在加深,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党的权威。所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始终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质疑,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致使部分人民群众对其缺乏理性分析而迷茫。但从《美诺篇》美德可教性的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可行性。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第1页共5页自律。”[2]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内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客观要求。二、提升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一)加强党内思想道德“相”和“形”的有机结合。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过度强调美德的“相”而忽视其“形”的反作用,最终致使其论述处于混沌之中。借鉴其原因,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把握“形”与“相”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化。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相”,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中国共产党员应时刻谨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要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事业的真挚信仰,在实践中时刻以此要求和警醒自己。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形”,即包括“廉政”、“为民”、“公正”以及“诚信”。部分党员干部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利益至上”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的现象不在少数,“官商勾结”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党员干部与人民的关系日益紧张,公信力有所削弱。所以,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形”的加强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第一,廉政。廉政是思想道德教育“形”之首,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廉洁,才能在社会中树立威信,受到人民的拥护,也才能谈得上为民、公正等其它道德。[3]作为党员干部,洁身自好,不贪不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忠诚干净有担当,树立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第二,为民,是指为人民服务。应按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4]。第三,公正,即“公平”“正义”。公正的基础是尊重和平等。共产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真正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其谋福利,做到“公平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对于不公之事主持正道,是人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