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与历史教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成果逐步显现,现在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使用的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受到师生好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地方史反映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不利于充分体现教科书的时代特点,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对此感触颇深,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地方史与历史教材的整合谈几点认识。一、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史能够丰富充实教材内容教材具有稳定性。历史教材不可能年年翻新,而历史研究不断进步,考古新发现不断出现,新情况新成果大量涌现,教材显然是不适应的,具有滞后性。新课程理论强调教材是“材料”,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现行教材中每一课所讲知识点不够,难度也不大,学生可以用较短时间阅读完。同时,现行教材与现实生活相对较远,与地方历史联系不密切,如果照本宣科,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史内容很有必要。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引入《可爱的四川》第十二课“好男儿当兵上前线”中的内容,“无川不成军”,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多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贡献之大居全国之首!介绍100多万四川人民包括德阳人民在内踊跃参与广汉、新津、邛崃、彭山B-29重型轰炸机机场修建(现在中国民航飞院训练机场),1944年6月从广汉等机场起飞实施“马特霍恩(阿尔卑斯山的一座雪峰)行动”,千里奔袭日本本土的英雄事迹。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一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印刷术”主题活动,四川在唐宋时期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通过收集资料,分组体验印刷过程。其中我们收集到了民国时期德阳中江县谭家街挂面(地方著名特产)商标印版用于课堂展示,现场印制商标。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地方文化,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能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历史课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历史教师的观点,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影响非同寻常。历史课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融德育教育内容于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如学习七年级上册“青铜文化”时,重点介绍长江上游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三星堆遗址,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发源是多元化的,巴蜀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爱国和爱家乡是辩证统一的,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家乡的人能够真正爱自己的国家。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新课程理论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德阳历史文化悠久,德阳历史悠久,属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有闻名海内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汉三星堆遗址;有保存完好、建筑精美、全国第三的德阳孔庙;有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有雄伟壮观的什邡李冰陵,有古代24孝之一“一门三孝”的发源地旌阳区孝泉镇,有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等三国文化遗迹,有宋代状元苏易简、“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等众多古今杰出人物。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要求教师首先要广泛了解本地历史,研究本地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新课程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1康发展,培育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历史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历史教材与地方史教材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充分整合地方史与历史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