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新旧教材的更新和衔接,增强学生应试能力常启发2012年是四川新旧课程交替的最后一届高考。虽然仍然是以旧教材作为高考的主要依据,但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的史学观念、研究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这也是高考教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注重新旧教材的衔接,充分利用新旧教材的不同史学观念和教学理念,避免学生在高考中出现不必要的知识和思维盲点,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注重新旧教材历史知识的更新和衔接,开阔学生视野。由于考古挖掘和史学研究的进步,许多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被补充到中学历史教材中,所以,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旧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点。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注重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构建,反映的历史史实更加丰富和完善,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众多,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体现了新教材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复习中,有意识注重新旧教材的更新和衔接,适当增加高考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在一些重点知识问题上,结合新旧教材,给学生适当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更完整,理解更准确。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知识缺漏和知识盲点,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分。如中国古代史中,关于科举制的评价,无论新旧教材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问题,除了了旧教材的评价外,新教材特别突出了彰显今天时代精神的三点积极意义:①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②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③从足球公平公正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教材还通过补充材料的形式谈到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学生对科举制积极作用认识就更全面。关于行省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新教材特别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分析:①行省重大民政事物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上报枢密院。没有中央旨意,地方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述职。③中央以监测机构监督地方。④省官互迁。这些措施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地方与中央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学生对行省制度的作用和特征掌握的更加全面。关于朱熹理学的评价:老教材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做辩护。新教材则给予辩证评价,肯定其积极作用。①消极方面: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清人戴震抨击到“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人怜之;死于理,其谁怜之”。②积极方面: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大儒张载所言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然,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新增添的知识,可以根据教学和高考的需要,适当进行拓展。二、注重新旧教材史学观念的更新和衔接,拓展学生思维。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的史学观念。要求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和层次,运用多种史学观念对历史事物进行认识、理解和评价。我们可以和传统旧教材中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更加准确。按照传统的观念,我们对一个历史事物的认识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有时包括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理解。而新教材则体现了要求用新的史学观念和范式对历史事物进行认识。新的史学观念和范式有: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我们在教学中,把新旧两种认识历史事物的观念和方法有机结合,对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巨大作用。如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按传统观念评价其积极因素: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就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外方面:打击了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