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穿越时空这幅图是l953年在陕西出土的鲜卑骑马武士俑。鲜卑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强大,它在封建国家分立混乱的局面下统一了北方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可是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那么这个民族怎么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神秘消失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鲜卑族的兴衰史吧!感悟历史本课导航跨越障碍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孝文帝的改革。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中,看他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孝文帝突出的政绩在于他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所以我们就可以从正面肯定他是少数民族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帝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东汉末年,群雄并举,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说一说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地区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2)为了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实行了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互动天地辩论会——孝文帝改革辩题孝文帝改革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消极的;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积极的。活动建议l.全班分三大组,其中两组各持一观点,另一组为裁判组。2.论辩双方根据论点组织论据,收集相关资料。注意,因同学们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建议资料不以理论为主,寻求事实说明即可。3.确定辩论会各方:正方、反方和裁判组各6人,老师加入裁判组(7人)。其余同学自由加入论辩双方的任意一方。4.辩论要求:①符合规定时间;②辩论语言清晰;③论点坚持性好,论据有说服力;④全组同学表达问题较完整,不重复论说;⑤尊重对方,辩而不躁。史海探究一、选一选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建康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A.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少数民族更加落后D.统治中心移至江南二、列一列(1)请你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至少三个大规模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2)请你列出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三、读一读1.孝文帝想迁都,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朝廷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因为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不愿继续前进。孝文帝借机让大家留在洛阳,达到迁都的目的。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不喜欢洛阳炎热的气候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废掉了他的皇太子身份。读了上面的故事,你觉得孝文帝个人的素质与他改革的成功有关系吗?为什么?2.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读了上面的一段话,说说你的感想。四、说一说展开你丰富的想像,把自己假设为一位南迁的鲜卑贵族,说一说迁都洛阳后自己生活发生的变化。五、议一议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对照表鲜卑族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兀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1)你的同学中有姓陆、元、穆、贺、刘、楼的吗?(2)他们有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吗?(3)你们班有少数民族同学吗?(4)班上少数民族同学外貌和你一样吗?平时的服饰和你有区别吗?(5)议一议班上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6)你认为你和少数民族同学平等吗?为什么?课课有话说1.参与小调查(请在确定的后面画√)。1)你预习了吗?()2)你为此课查资料了吗?()3)你参与课堂活动了吗?()4)你有问题问老师了吗?()5)这一节课学懂了吗?()6)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吗?()如果有3个以上的“√”,表明你较好地参与了本课学习,如果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