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有效课堂”导学案一感知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2、能力目标:具有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3、知识目标:懂得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二有效预习1、认真阅读一遍教材找到本课知识点并在书上划出: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案例材料,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材料分析中,感悟知识。三点拨互动情景拓展导入素材材料一:重庆市渝中区一位14岁的少年为了筹钱上网吧打游戏,伙同两名同伴用砖头砸伤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抢走了她身上仅有的3802元钱。材料二: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他马上向邻居承认了错误。邻居要求原价赔付12、5美元。当时是1920年,12、5可以买125只鸡蛋,他回到家,向父亲说,自己打碎的就得自己赔。因为孩子自己没有钱,于是父亲就先借给他并约定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靠擦皮鞋、送报纸挣钱,终于把钱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就是里根总统。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不同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知识结构梳理关系行为结果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每一种行为或、或地都会对及的人造成的影响,产生的结果。由于行为者的不同不同不同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是的。四:训练反馈。选择题:1、关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一种行为不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结果。②一种行为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结果。③结果的不同是由行为不同引起的。④积极的行为会产生消极结果。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在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中,结果之所以不同,往往是与行为者的如下几方面有关()①动机②目的③手段④程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判断题:1、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行为一定不会产生积极结果()2、每一种行为都会直接对他人造成影响。()材料分析:2005年3月29日晚10时许,市民迟先生打通了《半岛都市报》的热线反映,他的妻子放在面包车上的7公斤剧毒猪肉被人偷走了。“这些猪肉都是拌过剧毒老鼠药的,谁偷了千万别吃。”(1)迟先生为什么要找寻他的剧毒肉?(2)此案说明什么道理?(3)自己有过做错事的行为吗?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开放性试题:续写结尾:暑假期间,某中学初一学生王正阳跟着妈妈乘坐长途汽车去南京看望外婆。由于旅途疲劳,午饭后乘客们都先后睡着了,一向精力旺盛的王正阳也开始昏昏欲睡。这时他隐约感觉到坐在后排的两个男青年离开了座位。他悄悄地回头一看,发现这两个男青年正在别人的旅行包里翻东西,一个念头迅速在他脑海中闪现:有人在偷东西……课后心得: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情景素材中的问题,然后用8分钟的时间对照知识结构预习教材,再用十分钟的时间,师生共同探究交流,梳理拓展知识提高能力,最后通过自主评价进行自我检测,通过学习小结把知识与自我结合起来,升华知识。重点掌握: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只有了解了生活中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的结果又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了解: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明确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