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3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4、体会掌握问中过渡段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教学准备:学生: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2、人物介绍a、闻一多b臧克家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整体感悟:3、全班齐读课文。4、边读边思考,5、本文的1、2两小节很有特色,6、为什么把这两句放在文章的开始?全文是怎样的结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全文大致分为两部分a学者b革命家,7、8、9三节是过渡段,并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过渡用得好,有什么作用。7、闻一多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教师小结: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了他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合作探究:8、本文叙述了哪几件事?9、闻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表现在哪些事情上?A全班交流B教师小结:前期: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后期: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10、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部分。A齐读3、4节。B这部分叙述了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这部分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有什么表达作用。C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指点。D全班讨论。①怎么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②怎么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③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A字词:无暇、惜贪、辛苦、凝成b句:“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有什么作用?11、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总结:用心要专,治学态度要严谨刻苦,要耐得寂寞,必成大事。评议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全文大意、闻先生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巧用过渡段有什么好处。作业:12、正音、抄词、解词13、思考书后练习一,14、全文第二部分有没有你感触很深的语句,15、勾画出来,16、想想为什么。17、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18、思考一下本文除了巧用过渡段外还有什么写作特点?比如选材方面、叙述过程方面有什么特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教学重点:1、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2、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材精当,语言生动形象。教学准备:学生: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过程回顾上堂课内容:1、全文的中心思想。2、第一部分中,我们能体会到闻先生怎样的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合作探究:3、分组读全文。4、边读边思考闻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8、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总结: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后期:说了就做。异:所做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同:救国救民爱国的主题思想、执着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不变。学生先说,教师补充、总结。5、第二部分中我们又能感觉闻先生是怎样的人?6、探究品味闻先生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一段。A全班齐读15-18节。B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C我们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体验和反思:7、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A选材精当: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可记载的事颇多,但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这六件事,把他一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