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评王琪老师教学《不求甚解》这节课学习的是职教模块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马南邨的《不求甚解》。王琪老师以视频导入,从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入题。如何理解作者以此作为题目的意思呢?学生的发言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以此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完成了文章的解题,又在学生的发言中学习了本文的作者简介。在学习本文的作者简介时,王老师着重指出了有关作者的几个知识点:①笔名,②主要作品。学生在早自习时就已经读过课文,王琪老师直接用多媒体幻灯片将本文的阅读问题展示出来:1.作者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有何用意?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有何作用?3.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与以往的议论文有何不同?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始逐题讨论。5分钟不到,一个学习小组已经将出示的三个问题解决。老师在巡视时公布了这个小组的进度。又用了不到2分钟,分组讨论结束了。老师开始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推举一名学生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发言中讲述了本文的中心——作者对读书的看法。老师又用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探讨本文的写法。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本文的写法的问题),并将本文与其他文章写法作了比较。在学生口述了自己对这两篇文章比较而得出的认识后,就开始了对文章重点的局部探究。再次由文章的开头入手探究本文与以往其他议论文写法上的根本不同,明确了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多媒体幻灯片出示:立论、驳论。并解释了驳论的定义。在不长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对《不求甚解》一文的学习告一段落。进入“拓展阅读”的学习。在“拓展阅读”这个环节,韩老师让学生们阅读学习《语文学习报》上的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针对读书的话题阐明了怎样的主张?学生诵读文章后,便自行解决出示的阅读问题。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老师不停的在学生中间巡视。这时我也起身观察了一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情况。我看到的20多位学生所做的文章批注竟鲜有雷同。学生们有的直接批注在报纸的文章上,有的则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的自主阅读学习,的确发挥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个性阅读。学生发言交流老师出示的三个阅读问题后让学生们谈谈了解了培根的读书观念,马南邨的读书观念,自己对读书有了什么认识。本节课就在一位学生对读书的精彩陈述中结束了。所留的作业仍然是读报纸文章两篇。整个一节课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完全融入到了阅读学习中。老师所设计的阅读问题对推动学生深入文意的解读,写法的探究,起到了恰当的引领、点拨作用。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文章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再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①例证法:以诸葛亮、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理解精神实质。②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③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曾经为《北京晚报》写专栏文章的马南邨,是十分善于从平常现象娓娓道来,浅显通俗的阐明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不求甚解》一文的开头他就用:“一般人认为,……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这样一个语言形式,引出批驳的靶子。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应当有所体现的。备课时的阅读问题设计更应该在这些方面做精心的准备。也就是说阅读问题的设计还要更具有文章的写作个性和语言个性,学生的阅读才会篇篇有得,而不至于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