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按原文填空。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四、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五、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七、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八、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1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九、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十一、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十二、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陋室铭》知识梳理一、整体把握①文章主旨: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使文章境界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以表明“陋室”不陋,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体裁: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简陋的屋子。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二、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