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尝试前郭县进修学校张海英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钱梦龙先生说得好,“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小学高年级人教版教材相应的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教师教起来也是相当吃力。怎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小学的文言文进行教学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粗浅看法。一、“读”字当先,领悟文之大意。小学生初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朗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师范读,不一而足。课伊始,教师要进行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如何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读通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流畅,对于难读的句子教师要一遍一遍地范读。读通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最后让学生自读谈体会,自悟谈文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大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知识基础。二、划出节奏,感知文之韵律。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很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必须掌握内在的节奏。只有划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如《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正确的节奏应该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而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容易划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文中“家”和“禽”是两个独立的意思,这样一划,意思就含混不清了。如果学生不能划出正确的节奏,教师要予以指导和帮助,要让学生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三、解释文句,理解文之内容。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后,可以结合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大多数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在注释里都有。大多数学生能根据注释较为流畅的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该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的意思,可以灵活一些,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解释文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的意思应该是“杨家的孩子为孔君平拿来水果”。而“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里并没有“孔君平”这三个字,这时我们就要告诉学生,解释文句的意思,要灵活,要善于联系上下文多想想。解释文句还要注意重点的字词,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伯牙绝弦》里出现了三个“善”字。其中“善听”“善鼓琴”中的1“善”是擅长的意思。而“善哉”里的“善”是“太好了”或者“太妙了”,是表示赞叹的意思。教学的过程中碰到这样的情况,要适当点拨,通过比较、综合、归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重点的词句,学生都弄明白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四、合作交流,领会文之道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大胆质疑,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交流。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有同学提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摔琴绝弦”“伯牙所念,子期为什么必得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文章的主旨自然地凸现,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理解了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拓展,补充课外的资料,来丰富文本,深化主题。在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时,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的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