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大陷阱总论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一、曲解词义•二、对象错位•三、时序倒置•四、事件杂糅•五、无中生有•六、表述失度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请看例子:2006年高考江苏卷第10题C项:“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附原文:槐骑从数人于火所)该项中“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的概括分析,源自原文的“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该句中的“从”是使动用法,是“使……随从,带领”之意;“槐骑从数人于火所”意为“董槐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火场”。而命题人却故意将已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从”仍按照活用前的意思去解释,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其实,“从”的这种用法在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二、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进行错位配搭,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项。请看: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附原文: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该项把“抢掠侵犯”一事“嫁接”到“界内盗匪”身上是有悖文意的。原文说:“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译文:过了一年,何远迁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萧渊朗出任桂州刺史,一路上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境内,一草一木都不敢侵犯。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抢掠侵犯之事是泉陵侯萧渊朗任职杭州刺史时,其部下的沿途所为,但在始兴境内却草木无犯,不过这支部队并非“始兴界内的盗匪”。我的经验1.皇帝的年号2.官职的名称3.人物的名称4.事件的对象(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5.代词的指代(例如:“之”,“其”等的指代是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2010年南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中,C项将原文“诗以美之”的“之”说成是田地和水渠,而“之”应该指代的是赵尚宽。三、时序倒置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请看: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B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附原文:“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原文说:“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译文: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起兵讨伐庆封。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到鲁国。齐国就这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进入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荆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而B项却将荆灵王的干涉“提速”到了庆封离开鲁国之前。四、事件杂糅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清头绪。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