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1/4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美文需要美读。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艺术,文学也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本堂课借助音乐的力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美美的朗读,体会到诗情画意之美。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2、借用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重难点:品读语言,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母亲》音乐渲染,出示歌词,拨动学生情感,创设情境。(阎维文演唱得非常动情,歌词里写的生活细节:拿新书包.打花雨伞.擦泪花等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歌词如诗行排列,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与歌的联姻。)师:这首歌歌颂了什么?从古到今,歌颂母爱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学生举例:《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出示画面诗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句来自哪本着作?(本诗句与本课题的内涵是一致的,与本文中心句:“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读,不够动情,尚未入情。)二、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多媒体出示,突出“母爱,童真,自然”)三、出示课题《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2/4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学生几乎能找出来,指点朗读,感情还是不够投入,文章的主旨很容易把握。)师:请欣赏老师拍的荷叶图,去年我去厦门旅游时在南普陀寺院前拍的,请问:“寺院前种为何种荷花?以歌颂母爱的圣洁为题有何用意?”(学生答:纯洁、高洁、圣洁。最后认为圣洁最恰当。体会作者以《荷叶母亲》为题来歌颂母爱的圣洁。)四、配乐朗诵:师:诗歌,如诗如歌,当诗歌配上乐曲进行朗读感觉会怎样?1、配乐《胡桃夹子》,学生自读师:配上这样的乐曲,行吗?生:不行,此乐曲欢快,节奏感强,本文较深沉,很抒情。(由于经常进行配乐朗诵,学生乐感有所增强,因此把握比较好。)师: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学生找得很准,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2、再次配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学生集体读。(学生感觉说可以,配上此乐曲后,与第一次朗读形入情入境、传情达意地朗读,我们真真切切感受着语言艺术之美,与第一次朗读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我评价也不错,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均较明显。如最后一段学生很自然把声音上扬,读得很动情。趁此让学生评价几处读得很不错的语句,说说为何这样读。学生几乎都能说出来。)五、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用铅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分别用〈〉、()、[]表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给组内听,教师进行指导。六、动情的朗读最后一节,与之前朗读形成对比,释疑“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人生的挫折、困难)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再次出示课前《母亲》歌词,产生共鸣。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3/4(本环节学生的回答不够积极,很多学生眼神较困惑,教师设计思考题“是我们得到的母爱太多还是我们缺少一份感恩心?”各别学生悄悄地说;“感恩不够。”课堂上沉默了半分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沉默中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为下文的再次朗读蓄势。)七、请个别学生(学生推荐)进行配乐朗读。(本环节设计以欣赏为主,学生多评价优点,以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为主。学生读得动情,学生听得入迷)八、拓展延伸:《纸船》(《纸船》与《荷叶母亲》同一主题,写法上相似,有助于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案例反思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焕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