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科和年级)】苏教版五年级语文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李智勇201008【教材简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主要讲高尔基的儿子去意大利探望正在休养的他,并为他栽种鲜花,高尔基由感而发,写信教诲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文章篇幅短小但却富有内涵,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由浅入深,寓理于事,表达了深刻的主题:“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将父子挚爱推而广之,更有价值——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目标预设】1.正确书写“妻、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段落。2.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4.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回信,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段文字背后,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亲情,教学难点:品味信的内涵,体会重点句深刻道理——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设计理念】作为第一课时,课文对学生是零起点,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零起点,已经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教学应多给学生时间进行阅读实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将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标准》建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采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设计思路】1.题中“有”情,学会谋篇:从“和”字入手,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与主要内容,学会习作中的谋篇布局。2.栽花“种”情,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比较,体会词语精妙在哪,学会表达。3.赏花“思”情,强化积累:熟记精彩片段,进行写作指导及训练。4.写信“寄”情,小中见大:联系生活弄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育子与大爱之心。5.传递“真”情,拓展延伸:让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能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学过程】一、题中“有”情,学会谋篇。1.投影出示高尔基,学习作家卡片,认识高尔基。2.板书课题,体会“和”中有情。▲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课题还差一个什么字?▲老师板书“和”,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3.那么二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给课文分段,写出小标题。4.指导书写“妻、庞”。二、栽花“种”情,咬文嚼字。1.咬文嚼字:默读2、3自然段“栽花”片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子爱父”?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2.师生交流重点:抓住“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顾不上”“一直”体会儿子的懂事、孝顺,父子情深。3.相机引出填空,积累语言:儿子从苏联赶到,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瞧,他虽然只有,来到爸爸身边后,他顾不上,一直忙着。他忙得,但他,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4.指导朗读:子爱父的感情,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三、赏花“思”情,丰厚积累。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2.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真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作者怎么描写出美的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3.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4.默读第5自然段,欣赏比喻句,体会高尔基的心情。5.指导朗读,感情地背诵四、五两个自然段。四、写信“寄”情,小中见大。1.自读课文6——9自然段,把自己读后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联系生活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师生交流要点:▲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