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一、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发展思辨能力”“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等。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研读,借助文学作品及生活实际对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完成部分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力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二、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一一农村的作品。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四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本书的基础阅读,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了批读,学生读懂了一些内容。但因为学术论著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方法。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体现“发展思辨能力”)2.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现“发展思辨能力”“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3.明白研究性小论文的标准格式。4.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体现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发展思辨能力”)教学重点: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教学难点: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五、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参考用书》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2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七、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活动意图时间教学活动一:导入,问题引出研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常被中国人誉为母亲;它无私地给予了我们果腹之食、蔽体之衣。土地是中国文化之根,乡土是游子魂牵梦萦之所。对于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都能找到原因。《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经过前面的略读、精读,冋学们读懂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不少内容,冋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提出疑问。对于概念性的、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对于其他问原因、问特征、问应用等体现思维过程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研读。研读: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百度百科)整本书研读,就是在理解一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或章节后,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的研讨。《乡土中国》的整本书研读,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研究性阅读的意义:让我们变得更有学问,让我们的思维更具思辨能力。“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万维钢)迅速激发对研读的兴趣,了解研读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通过问题引出感兴趣的题目此为确定研读专题的方法之一,顺势引出研选择研读专题的多种方法。既有训练(有趣的问题),又有知识作为研究性专题,研读专题的表述应该客观、对象应该具体而微基于整本7分3教学活动二:选择并确定研读专题老师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为何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具有伸缩性2)“差序格局”及其影响3)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4)乡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