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在潭记》导学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型:文言文精读课备课人:程道帆审核人:李丽时间:2015/4/24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学习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学习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黑字注音篁竹()珮环()清冽()为坻()为嵁()佁然()俶尔()翕忽()2、“记”是古代一种,以(填表达方式)为主,相当于今天的文。了解体裁:“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总之,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3、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代家,与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并称“唐宋八大家”。4、文章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10年间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最著名的是《》,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5、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要求:读准、读连贯。【二】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1、范读,同学们注意读音、停顿。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3、指名读,正音。最后齐读课文。(二)结合注释疏通文义。要求: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准确、流畅、文雅。2、不会或有疑问处勾画出来。3、通完后先小组内交流疑难,后全班交流。【三】当堂检测一.解释划线的词语。隔篁竹()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隶而从者()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水尤清冽: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辨析一词多义⑴以:①全石以为底②卷石底以出③以其境过清⑵而:①潭西南而望②乃记之而去⑶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⑷清: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⑸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同游者2、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⑵皆若空游无所依⑶斗折蛇行⑷其岸势犬牙差互⑸凄神寒骨⑹心乐之⑺近岸,卷石底以出【二】合作探究(三)再读课文,读出文章脉络,用原文回答问题。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请用原文回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表现潭水特点时用的什么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烘托④概括每段的段意: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段,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第三段,写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写出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⑤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特点:幽静(四)质疑、探究。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