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三)学法实施1.熟读课文(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桓公(huán)腠理(còu)汤熨(wèi)骨髓(suǐ)遂死(suì)还走(xuá焐热(wù)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齐:音jì,现在写为“剂”。(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2.疏通课文(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3.理解主旨(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扁鹊:神医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寓意:防微杜渐(五)积累拓展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