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既定的模式,而要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安排来看,信息技术课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形式:理论课和上机课。两种课的侧重点不同,也就决定了两种课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的不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上机课内容提前,安排在初一上半学期,让学生利用一段时间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常用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学会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更好的为上好理论课做准备。一、上机课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此,上机实践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80%左右。那么具体在上机课上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1.提高录入速度键盘是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也是上机实践中接触较多的设备之一,我们很有必要利用一部分时间提高学生的打字录入速度,如果学生的录入速度慢的话,是无法顺利完成今后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无法上好任何一堂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课。但指法练习要有针对性,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当然也要避免直接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的作法。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打字软件和方法:①课余时间,学生用模拟键盘或自制的键盘卡进行模拟练习,主要是熟悉键盘各键的位置,手指的正确放置等;②每次课前,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指法;③每星期组织一次学生录入比赛,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利用各种打字软件如:金山打字通,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轻松的录入练习。以上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很好。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不要把所有的操作技能一一全部讲到位,而是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成一个个的操作任务,启发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的自学内容,开始时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如在学生已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时,让他们自学并掌握文件改名、更改文件属性等操作,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操作,这样效果会比较好。又如在字处理软件Word2000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它与一般的思维不同,应具有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做成相应的学习网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实践,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word自选图形”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猜想能不能利用Word自选图形制作花边、贺卡,学生一定说“能”,然后带着兴趣动手实践,这样不是很好吗?在讲授Flash“模拟弹珠的运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弹珠变成汽车,能不能制作出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