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1杜甫25/1/12如何学习诗歌?多读●第一招●——读出诗韵25/1/13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与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25/1/14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写作背景25/1/15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杜甫的《三吏》、《三别》:25/1/16●第二招●——感悟诗意、品味诗情★如何学习诗歌?多思25/1/17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25/1/18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捉人25/1/19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25/1/110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冷酷、凶横?老妇哭啼的情景?呼怒啼苦25/1/111赏析2: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25/1/112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5/1/113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25/1/1141、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可分几层?2、诗人是怎样知道的?⑴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⑵惟有乳下孙,寡媳无完裙;(发展)⑶老妇自请应役,保全家人。(高潮)听妇前致词(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了这一家人的悲惨生活,控诉统治者及其官吏的冷酷、凶暴。)25/1/115赏析3: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像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25/1/116根据你的理解,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5/1/117思考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25/1/118整体把握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25/1/119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25/1/120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25/1/121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怕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交给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