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小学语文任保平名师工作室《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王飞鉴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年,十年之中,有质疑,有褒奖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按照我自己的实践经历,我把新课程改革的这十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目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节课中大量出现多媒体图片、音乐及动画、视频,还有各种游戏;第二个阶段是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目的,强调“学以致用”和实效性;第三个阶段则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认为好课的标准就是体现出“谁在学”?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自学”。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我在十年之中一共设计并执教了三次公开课,虽然每一次教学都有很多的失误或遗漏,但却最真实地反映了我自己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一次次误读和纠正的过程。以下三次教学案例,是我对自己十年来教学的一次反思,同时也充满了对新课程改革新的期望。第一次执教片段:课件辅助理解“辉煌”及“毁灭”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多美呢?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把图片上面的句子读出来。(大屏幕出示“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安澜园”、“狮子林”“雷峰夕照”、“平湖秋月”等图片,凡是课文上有的无一遗漏。随图片同步出示的是课文,学生在看到图片上的美景时纷纷发出感叹,同时朗读课文。)师:可是,这么美的圆明园,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视频。(大屏幕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枪声、炮声、瓷器破碎声夹杂在鲜红的火焰中,学生们捏紧拳头,露出愤怒又心疼的表情,然后激动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反思:这一次教学是在2005年,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正在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进课堂。刚接触这个新玩意的时候,我以为找到了能让老师和学生都轻松教和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展示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分析,课堂上一会儿鸟语花香,学生惊叹连连;一会儿炮声隆隆,学生咬牙切齿。几段视频,几张图画,甚至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就已经完全了解和感受到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了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同时也能把这些情感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之中。表面看来这堂课学生学习得热闹而充满激情,和以前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相比,似乎已经走稳了改革的第一步。但是在教学结束之后,我发现这不是一节语文课,更像是一节贯穿了多媒体教学的思品课。学生所有的感受并非来自于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而仅仅是看了一部电影。音像以它独有的直观性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人文性目的,但是语文的工具性荡然无存。过度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会使我们的孩子不会阅读文字,理解文字,更加不会运用文字。这绝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第二次执教片段:感受“辉煌”,体会“毁灭”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来感受一下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吧。请同学们看2、3、4自然段,并从这几段中找一找看看文中哪个四字词语最能体现圆明园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学生找出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举世闻名”等四字词语)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圆明园,宏伟建筑珍贵文物)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写了几处景物?请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师:同学们,圆明园美吗?(美)那,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圆明园?生:美不胜收、风景如画、景色优美……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西洋景观。”师:除了宏伟的建筑,圆明园内还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师:同学们,圆明园有这么多的美丽的风景,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你想去那里参观吗?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圆明园参观,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大屏幕。(观看课件,展示圆明园的遗址。)师:同学们,你看到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堂吗?是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吗?是无数的奇珍异宝吗?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圆明园?(被毁灭的)师:当你看到这座被毁灭的圆明园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失望师:这么美的东西居然被毁灭了,你的心里会觉得——生:很心疼、很痛心。(生谈感受)师:(指名说)是谁毁灭了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