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意学有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思考教材简介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设计理念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从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入手,辐射开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教学流程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1、播放地震录象,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师旁白:这是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在短短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无数高楼化为废墟。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又演绎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2、出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反馈交流:1、媒体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爆炸废墟瓦砾血丝血迹(1)轻声读词语,哪些字音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呢?(2)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录像中就理解了?你读着这个词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读这个词。(3)学生一起带着理解齐读词语。(4)小结:理解词句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借助字典,还可以借助画面。2、媒体出示:课文主要讲了(时间)在(事故)中,(谁)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谁)的故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吗?(三)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板书:了不起媒体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学生齐读。三、赏析词句,品评父亲:(一)读读3——10节,划出相关句子,想想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父亲了不起?(二)品读课文,解读了不起的父亲。1、聚焦父亲挖掘画面,体会父亲了不起。(1)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再读一读这句话,圈圈词语,想一想,你又感悟到了什么?(2)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饱含深深的父爱的一首诗啊,谁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呢?媒体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3)36个小时啊!一天只有24个小时,36个小时就是……常人会在这36个小时里做什么呢?然而这位父亲却在……整整两天一夜啊!这位父亲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不停地挖,这是何等的坚韧啊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媒体出示:“儿子在等着我!”生接读。师引读:他挖了8小时……生接读。(4)是什么使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他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你联想到了……让我们再来认识这位疲惫不堪、但又无比坚强的父亲吧!生齐读。2、探询人们不来劝阻父亲的原因。(1)此时却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在课文5——9节中找找答案。媒体出示:就在他挖掘的时侯,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bào)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很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2)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无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