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精选【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恶:讨厌,厌恶。故:所以。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故:因为这个缘故。独:只。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万钟:优厚的俸禄。奉:侍奉。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2/9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孟子》:《孟子》长于言辞,善于用比喻说理,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作品,现存七篇,每篇以开头的两三个字为名。汉朝赵歧把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十四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全为《四书》。3.背景链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为舜尧,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