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区日常监控与在线监控第一部分、日常监控1、测试项目:动态“温湿度、压差、悬浮粒子(除D级)、浮游菌、沉降菌、表面菌、人体微生物(C、D级除外)”。2、测试条件:非生产情况的静态、正常生产批次的动态。3、测试目的:证明一年四季的持续监测,受控环境微粒及微生物可控,清洁、消毒(灭菌)有效。4、取样点选取:要求动态时采样点数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5、按照“温湿度、压差、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菌、人体微生物等相关测试操作SOP进行取样、测试。6、相关取样测试点布置图、相关测试记录、计算、判定。7、监测频次:动态静态监控均可,频次推荐:1、最终灭菌D:1次/2周,浮游菌、表面菌。2、最终灭菌C:1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3、最终灭菌C+A:2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手套。悬浮粒子、沉降菌,从宽。4、非最终灭菌D:1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5、非最终灭菌C:2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6、非最终灭菌B:2次/1周,浮游菌、表面菌。悬浮粒子、沉降菌,从宽。7、非最终灭菌B+A:1次/1批,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菌、人体微生物(可轮流抽检)。以上为个人推荐,并参考美国药典微生物监测频次。可以根据风险评估、验证结果自行制定合适的监控频次。应定期检测微生物负荷与消毒剂效力,并作趋势分析。8、有在线监控的,不做离线测试,以在线监控数据为准。9、关键生产区域动态监控最好不要更换测试碟,避免污染风险。第二部分、在线监控一、在线监控要求:1、应对A级区关键操作的全过程进行粒子监控。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下产品的操作和转运,如产品灌装(或灌封)、分装、压塞、轧盖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的装配以及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下的转运和存放。无菌原料药的粉碎、过筛、混合、分装。2、监测频率、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人为干预、偶发事件、任何系统的损坏。3、B级区类似于A级区,采样频率采样量可以调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处于完全密封容器内的转运和存放。洁净区人员活动频次较高的区域。4、C级区要求风险评估确定。D级区不做要求。一、无菌API:三合一出料、粉碎(悬浮粒子、浮游菌)混粉、取样(悬浮粒子、浮游菌)二、无菌粉针:西林瓶隧道烘箱出瓶口(悬浮粒子、浮游菌)无菌装配/连接操作(悬浮粒子)分装头(悬浮粒子、浮游菌)加塞料斗(悬浮粒子)轧盖(悬浮粒子)灭菌后暂存间(悬浮粒子)A/B级物料转运(悬浮粒子)B级人员活动频次较高区域(悬浮粒子)其中沉降菌,A级区是需要全程监控的。浮游菌也可以在线取样。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监控点。第三部分:在线监控系统组成1、悬浮粒子采样管、传感器2、浮游菌采样管、取样碟、流速传感器3、温湿度传感器4、压差传感器5、风速传感器6、控制器(多通道数显仪表或工控机)7、显示器8、计算机工作站9、真空系统10、软件粒子采样速率为28.3L/min,采样1m3需要35min时间。1min采样量28.3L,如果测得粒子数量为n个,则换算成每立方米采集数据将为35n显示,只是显示1min的粒子水平,不代表真实的粒子数。警示值设为动态标准50%,报警值设置为80%采样频次1min,超标一次作为一个警示(报警)事件,连续2次事件报警一次。超警示值黄灯亮,超报警值红灯亮。粒子出现偶然的报警,可能是电噪声的干扰,这种情况不需要记录或处理,若粒子出现30min内的多次黄色报警,要进行记录并查询原因(但是不一定真的不合格),持续的黄色报警超过30min,以及粒子在30min内出现多次或者持续的红色报警,连续有规律的报警,可能是因为洁净区环境出现异常,或者粒子监测系统发生故障等原因,此时需要进行偏差调查。三,视频监控洁净区作为制药企业的生产场所,对环境、着装、人员流动等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单个半球型摄像头无法全面的监控洁净室人员的操作,更无法对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操作过程进行实时定点监控。如何实现洁净区远程非现场的重点岗位、关键设备的定点实时监控?要实现洁净区操作间的多点监控,现有技术条件下,需要增加洁净室的监控摄像头的数量。半球型摄像头安装于天花板,安装位置过高,清理不方便,同时存在卫生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