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总第248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62010SumNo.248【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形成机制论析高地(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收稿日期]2010-09-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5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09JDSZ2007)[作者简介]高地(1977-),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处讲师,博士研究生。[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系统,其形成机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互相作用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以应对时代的挑战。笔者深入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的系统结构与形成机制,为适应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形成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6-0169-04高校辅导员承载着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其职业信念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效。这种信念既是外界对辅导员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辅导员对待职业规范所表现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念是“对自己确信的问题的看法。”目前学术界对“信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心理学两个视角。从哲学角度来看,信念是“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之一,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它常常是思想和行为中被恪守的东西。”[1]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2]。上述两种观点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内涵基本一致,都承认信念是关于某些命题的主观看法,具有引导思想和行为的功能,使主体从事活动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坚韧性和原则性,是主体的一种内部精神状态。基于此,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就是指辅导员在对自己职业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在劳动价值方面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对其工作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其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辅导员职业信念是辅导员主体性、个人化的认识,是辅导员职业微观的观念,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活动。其次,辅导员职业信念是对职业某一个或一些方面坚信性、真理性的看法,尽管别人看来,或与职业本质相比,这种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这种信念很难被改变。再次,辅导员职业信念具有情感掺杂,附有评价性。例如,一个辅导员可能会认为,辅导员职业是一个有着神圣使命和光明前途的职业,也可能认为是一个繁杂琐事缠身却没有意义的职业。最后,辅导员职业信念具有鲜明的政·961·治性。这是由辅导员职业的功能和本质所决定的,是高校辅导员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是辅导员对于职业信念的自我建构与文化建构的复杂结合系统,是一种观念状态且具有坚定的心理基础,表现为辅导员主体内在的稳定性,集中反映了辅导员作为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人格魅力、道德素质、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自我构建是指辅导员不受任何外在强制指向的作用,通过主体的经验、心理结构等形成辅导员职业信念的过程。文化构建则是指辅导员接受社会文化等对他的塑造,包括社会环境、其他个体经验等,是一个客观要求与塑造的过程。辅导员职业信念受到自我建构和文化建构的综合影响。同时,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又需要维持自己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辅导员个人的行为与观点或信念出现了不一致或不协调时,则会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信念来改变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正如在认知心理学中ABC理论所强调,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B(Beliefs)———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