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2期1998年4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FudanUniversity(NaturalScienoe)Vol.37N0.2APr.1998麦穗鱼(Pseudorasbora夕arva)对宝钢工业配水池藻类污染物治理研究‘胡建华屈云芳钱吉府宇雷杨武利李宏眠(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李婉芳陈治中张永宏(宝山钢铁集团公司能源部)提要运用淡水生态系统中TOP一以)WN效应等生态学原理,经宝钢工业配水池现场调查及实脸室试验,筛选出一种专一性取食底栖性丝状蓝藻的鱼类—麦穆鱼.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饥饿试验,清除丝状蓝藻效率比较及配水池现场初试等,进一步确证其对于宝钢工业配水池壁集类复合体的清除及抑制水体藻类污染是有效的,从而为宝钢水源污染和管道阻塞问题的综合整治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关.甸丝状藻类复合体,麦穗鱼;污染中.法分类号Q143.1宝钢工业配水池为整个宝钢工业用水系统提供水源,配水池中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用水处理及用户的使用.而近几年来宝钢水库内水源的某种程度的富营养化已明显影响到工业配水池的水质.每年的春夏秋季,配水池中生长的大量丝状蓝藻形成块状的藻类污染物,它不仅造成水质的恶化,同时对水源管道输送系统起阻塞物的作用.为此宝钢能源部投人大量资金费用,用物理性(挖去池壁藻类)的方法尝试解决,但均无法根治,仍造成水质污染问题.作为综合治理宝钢水源的一部分,对配水池水质的治理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根据淡水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类群对低营养级类群的控制作用(top-down效应)[1〕,对该水体进行生态调查和小试验川,旨在筛选一种适宜对藻类复合体污染物专一性取食的鱼种,以清除配水池壁藻类复合体,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综合治理整个宝钢水源污染和管道阻塞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收稿日期:1997一02一26第一作者胡建华.男.196。年生,讲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上海200433本文由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吴浩青教授推荐,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资助课题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鱼种来源:市场上购一龄麦穗鱼,长度为5~6cm,体重为1.5~29;试验食饵:丝状颤藻类复合体,枝角类,丝状绿藻(水绵、刚毛藻);试验点:室内模拟池盆,宝钢配水池.1.2方法(1)试验食料丝状颤藻的分离:首先取宝钢配水池藻类复合体样品,放置在瓷盘内用纱布复盖,在阳光照射下24h后即可分离样品,此时纱布上层聚集颇藻,下层则是沙土.用分离后的颇藻样品进行面积测定,同时称取湿重量,计算出面积和重量之比阁.(2)麦穗鱼的每日摄食量:以投人量与剩余量之差计算,用4d总量的平均值为每日食量,并以20尾为一试验组.(3)麦穆鱼对不同的食饵亲和性比较:选择4种常见的天然水生动植物:颇藻,枝角类(鱼虫),丝状绿藻(水绵、刚毛藻),各分成4组,每日对各组投饵,以投人量和剩余量之比计算,4d为一个试验期,食饵均以湿重为标准.(4)麦穗鱼饥饿试验:麦穗鱼养殖在水簇盆中,分设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分别养殖50尾,试验组每日提供丝状颇藻和水·蚤(枝角类)适量.饥饿组:不提供任何食饵.半饥饿组只是水簇盆内投人配水池的泥沙,但也不提供任何食饵.观察2个月,以7d为周期单位计算,观察死亡数.(5)麦穗鱼清除丝状颇藻类复合体小试:先取配水池分离后的藻类复合体样品,集中均匀混合后,分别按重量比例投人到不同面积(从小到大设置8组)的水盆中去,并加人水.在自然光下静止48h后,由于丝状颇藻生长的特性,此时可见样品已均匀地粘附在盆底,即进行试验.每组分别投人麦穗鱼5尾(体长为5cm),清除率的计算是从最小组的面积完全清除时间起,直至最大面积水盆全清除完毕止.观察清除的方法:可测定它的投人与剩余量之比,结合肉眼观察丝状颤类的面积消失(在固定试验面积下丝状倾藻类生长扩展的面积与重量成正比).(6)麦穗鱼对现场配水池丝状颤藻复合体的清除初试:在配水池内分别划出不同的区域为样本观察点.在投人麦穗鱼之前,6月份初(4~6月份是丝状蓝藻的生长高峰)作为基点(100%)一次性投人麦穗鱼200尾,从7一12月之间定时用目测法观察对配水池清除的百分率进行估算.2结果与分析2.1麦穆鱼的生物特性麦穗鱼是一种小型鱼类,个体最大长度为120mm,它适应性较强,分布广泛(湖泊、江河的浅水区域),食性以水生动植物为主.每年4一5月份为繁殖季节川.从我们对麦穗鱼的食性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