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和要求1.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2、强化公德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3、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要求(2)了解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难点:(1)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及其关系(2)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要求。案例导入:案例:“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连小孩子都能脱口而出的基本文明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乘客都能主动践行。在一公交车上有一孕妇上车后,离他们最近的一对中年男女本来聊得正欢,眼角扫到孕妇后,忙从包里拿出报纸摊了开来,躲在报纸后面窃窃私语。孕妇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没有空位,忙抓紧扶栏。四五站的路途车厢里始终没有一个人起身给孕妇让座。讨论:这种行为在我们身边常见吗?我们如何评价这种行为?主动让座你会吗?总结: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这类行为是建立在公共生活基础之上的。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社会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社会公共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哪些场所范围?人们之间又会形成什么关系或角色?人们需要遵守什么行为规范?场所角色行为规范出门上路----------行人----------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乘车------------乘客----------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去商场购物--------顾客----------公平交易,买后付钱2去影剧院----------观众----------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通过上例,我们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得遵守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1)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规律和表达),具有私密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特点。(2)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个人与社会: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公共生活的特点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生活,这也是人的社会本质决定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交往的增多,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文明时期,科技的发展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生产不再是全部的生活,穿衣吃饭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参与文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开展网络交流,高质量的生活显示了人们社会共同生活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网络世界、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介入社会公共生活。(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人们从过去的“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们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3(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等,人们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资料: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古希腊人把公共生活视为人所必须承当的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一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提出:“城邦为若干家庭和[若干家庭所集成的]村坊的结合,由此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