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冯至诗歌创作VIP免费

冯至诗歌创作_第1页
1/23
冯至诗歌创作_第2页
2/23
冯至诗歌创作_第3页
3/23
冯至诗歌创作一、诗人简介•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曾参与组织“沉钟社”。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冯至诗选》等。•其创作分为前后期:•早年(20年代)诗歌受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注重抒发青春的哀愁、爱情的惆怅,成就不大,但是叙事诗技巧娴熟,独树一帜。•后期受里尔克和存在哲学影响,转向静默地体验和思考人生、承担生活的磨洗,凝神观察自然和人性,经过十年的工作和等待,写出了《十四行集》,成为中国新诗迄今少有的几座高峰之一。二、创作特色:古典与现代交融•1、20年代的诗歌,古典中映现着现代•“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冯至的叙事诗的开拓之处在于这些诗作使得中国的叙事诗摆脱了古典的束缚走上了现代诗歌的成熟之路。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古典叙事诗的现代诗形的变革。代表作:《蚕马》、《帷幔》帷幔•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是西方的,太行的余脉,•有两座无名的高山,遥遥峙立;•一个是佛院,一个是尼庵,•两座山腰里,抱着这两个庙宇。•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这又错综,又神秘的原由,•出自乡人们单纯的话里──•出向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就跪在菩萨龛前,将乌丝剃去。•她的父母,是朱门旧户,•她并不是,为了饥寒;•她虽然多病,但是也不曾•在佛前,许下了什么夙愿。•她只是在一个,梅蕊初放的月夜里,•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除了她隐隐深潜的,痛苦,聪明,•便是莺鸟儿,替人间诉说忧怨。•她不知入了,多少迷路,•走得月儿圆圆地,落在西方;•云雀的声中,把她引到这座庵前,•庵前一潭泓水,微微荡漾。•终不像在人间,能享清福──•在水认识了,她的娟丽,•她毅然地走入尼庵中•情愿把青春的花叶,化作枯枝。•老尼含笑意向她说,•“你既然发愿,我也不能阻你,•从此把一切的妄念,都要除掉,•这不能比作寻常的儿戏!•“虽说你觉得,苦海无边,•到底是谁,将你这年轻的人儿提醒•就使你在我的面前不肯说,•在佛前忏悔时,也要说明!”•“我的师,并没有人将我提醒;•我只是无意中,听见了一句──•说将来同我共运命的那个人,•是一个又丑陋,又愚蠢的男子。”•“无奈婚约,早被父母写定,•婚筵也正由亲友筹划;•他们嘻嘻笑笑,忘了我的时候,•我只好背了他们,来到这座山中。”•“我的师,这都是真实的话,•我相信你,同信菩萨一样;•我情愿消灭了,一切热念,•冰一般凝冻了,我的心肠!”•“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一滴滴,一字字,湿遍了衣襟。•老尼说,“你削去烦恼丝,•泪珠儿也要随着恼消尽!”•恼人的春风,才吹绿了山腰,•凄凉的秋雨,又淋病了檐前的弱柳;•人世间不知又起了,多少纷纭,•尼庵总是静静地没有新鲜,没有陈旧。•只有那暮鼓晨钟,经声佛号,•不知是将人唤醒,还是引人入梦?•她的心儿随着形骸消瘦,•可是没有泪的眼前,更觉朦胧。•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荒凉与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正午的阳光,初春般的温暖,•熙熙的白鸽儿,在空际飞翔;•翩翩地,来了青年的兄妹,•说是奉了母命,来拜佛进香。•她看着那俊秀青年的眉端,•蕴着难言的深情一缕──•活泼的妹子悄悄地,在她身边说,•句句声声,都成了她的竹针万棘!•“美丽的少姑啊,我告诉你!•聪明的你,你说他冤不冤?•为了遗弃了她的,一个未婚妻,•我的哥哥便许下了,不婚的愿!”•她昏昏地,独坐在门前,•落日也沉沉地,北风凄冷,•她睁睁地,目送着一双兄妹下了山;•一直地看得,没有一些儿踪影!•寒鸦呀呀地,栖在枯枝,•渺渺茫茫地,只剩下黄昏;•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暮钟频频敲击,她仿佛无闻。•老尼的心肠,虽是冷若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冯至诗歌创作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