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题1/5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宰相胡惟庸乱政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D.削弱诸侯势力的需要2.“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作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D.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3.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4.下图为某朝皇帝的宫城局部示意图,该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D.雍正5.《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题2/5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7.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8.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9.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1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二、非选择题11.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题3/5材料二“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明史·诸王传》材料三“清之季世,行省分权,不能举改革之实,遂主张集权,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哪个王朝基本解决了材料一中所谈到的问题?它的主要解决办法是什么?(2)阅读材料二,对比先秦分封制,概括明朝分封制(藩王制)的特点。指出其弊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杜亚泉先生的观点。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